近年来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在全球呈日益流行的趋势

作者:上海华美医疗美容医院 http://www.mp5aigo.com/ 更新时间:2009-02-09 来源:上海华美医疗美容医院 进入项目答疑区

  近年来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在全球呈日益流行的趋势。目前,全世界体重指数(BMI)>30kg/m2的成人肥胖者约有2.5亿.加上超重人群,共有10亿人口处于体重增加的不良影响之中。肥胖常伴发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代谢异常,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又十分复杂,为此1997年wH0肥胖顾问委员会召开了较次肥胖咨询会议,指出肥胖是当今全球侵蚀人类健康的流行病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肥胖症的病因、发病机制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只有少数肥胖属于单基因突变肥胖病,目前已确认的6种单基因突变肥胖症是:瘦素基因(LEP)、瘦素受体基因(LEPR)、阿片黑素皮质素原基因(POMc)、激素原转化酶l基因(PcI/PCSKI)黑素皮质素受体基因(MC4R)及过氧化质体增殖物激活的γ受体(PPARγ)基因突变肥胖症。但是大多数肥胖者并非单基因肥胖症,而是一种多种基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疾病。根据家系、双生子及领养子女研究的结果,遗传因素在肥胖发病机制中的参与程度至少在20%~40%。在这类肥胖者中,遗传赋予个体的是发生肥胖的易感性。目前认为,此种易感性是由多个基因参与,源自每个基因的变异,即其在群体中的多态性。
 

  基因的变异引起基因产物的功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不同个体对影响能量平衡的环境因素的反应存在着差异。目前已发现10多个与肥胖有关的基因位点,但肥胖易感基因仍未完全明确。
 

  2.环境因素
肥胖的发病过程中,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行为方式影响的重要性不可忽略:人群的基因库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全球几乎所有肥胖的发病率都在迅速升高,体现了环境因素的巨大作用:例如,居住在美国的Pima印地安人比居住在墨西哥的Pi-ma印地安人平均重25kg。类似的倾向也见于生活在美国的非洲人一在尼日利亚,男性平均BMI(身体质量指数)21.7 kg/m2,女性22.6 kg/m2而在美国的尼日利亚男女性BMI平均值分别为27.1 kg/m!、30.8 kg/m::可见不同的生活方式对肥胖的发病有重要的影响。
 

  (二)发病机制
肥胖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生与遗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内分泌功能紊乱、代谢和营养因素不平衡等有关=目前,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瘦素基因在1994年 先被报道j瘦素在机体能量调节及肥胖症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该基因在脂肪细胞中广泛表达.现认为瘦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肪调节激素,与脂肪容量呈正相关。瘦素的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行的,其一是作用于下丘脑摄食中枢,产生饱腹感。抑制摄食行为:其二是作用于广泛分布于脂肪组织、脑、肾脏、肺和睾丸等部位的瘦素受体,提高能量消耗和减少体脂含量。在临床上许多肥胖患者瘦素水平增高,其程度与肥胖程度及脂肪容量相关提示肥胖患者存在瘦素抵抗.可能与瘦素转运至中枢系统的障碍或受体后缺陷有关。
 

  线粒体解偶联蛋白(UCP)是位于线粒体内膜的一种质子转运体,参与线粒体呼吸过程的解偶连,使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质子所带有的能量不产生ATF而以热能形式释放。
 

  UCP主要有3种。UCP,基因主要在棕色脂肪中表达,该基因的表达与激活直接由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交感神经进行调控。研究发现UCP1与人体体脂增长速度有关。IJCP2基因在人体许多组织中广泛表达,可能通过对人体脂肪氧化及能量平衡调控影响体脂含量。
 

  据报道其基因变异与Pima印第安人睡眠期间代谢率相关:UCP2基因主要在骨骼肌表达,主要是通过在骨骼肌中氧化磷酸化解偶连而调节机体的产热过程。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ADRβ3)基因编码G蛋白偶连受体.主要在脂肪组织。尤其是腹内脂肪中表达:近10%的欧洲和美国人口中存在该受体的变异=有报道显示该基因的变异与BMI和腹内脂肪相关。
 

  其他与体脂调节有关的基因还有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基因,小肠脂酸结合蛋白(FABP2)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及过氧化质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
 

  正常情况下,人体脂肪分布通过复杂而精细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激素的相互作用而维持平衡,经多年的研究,关于体脂与能量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已有很大进展。体脂恒定调控网络的中枢位于下丘脑,通过瘦素受体介导的两条通路进行调控.即NPY/NPY5R(神经肽Y/神经肽Y5受体)途径及MSH/MC4R(促黑素/黑皮素4受体)途径。该网络的传人调节信号主要是瘦素。外周的植物神经系统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过程作出相应反应以维持正常的摄食及能量平衡的调节。任何因素引起网络中的一个环节失常都会导致脂肪含量增加和分布异常。
 

  环境因素作为肥胖症的条件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易感者发生肥胖。可能有关的环境因素简述如下:
 

  1.生活方式
(1)膳食因素:

1)食欲:人类正常的食欲是维持体重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生存的强大动力。
食欲不仅受机体能量平衡调控网络的调节,也受社交、饮食习惯、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食欲与能量需求之间的长期不平衡尤其是正平衡状态就可导致体重增加。
2)高脂饮食:高脂食物的能量密度高,而且味美,易导致摄人过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脂饮食比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更易导致肥胖。
3)纵食症:是不同于神经性贪食的一种综合征。属于一种发作性心因性疾病,表现为不能自制地放纵进食,每周至少2次。
该病患者与神经性贪食所不同的是进食后不会致吐以清除所进食物,所以常可导致肥胖。
4)夜食综合征:指夜餐至次晨之间能量摄入占总摄入量25%以上,多见于明显肥胖者。可能与睡眠障碍有关。
5)节食:节食时有意识地控制食物摄入量,以保持体重。但是,明显节食者一旦其自制力因某些原因降低或丧失时,进食过量的风险就较大。
 

  (2)体力活动减少:在发达.人们为了生存而需进行的体力活动强度越来越少,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节省体力的设备。体力活动减少是现代社会导致肥胖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此外,随着年龄增加,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是中老年人肥胖患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3)戒烟:尼古丁可通过兴奋交感神经而抑制食欲、促进脂肪分解。戒烟者体重普遍增加。男女性在戒烟后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非吸烟者分别高2.4倍和2.0倍。
 

  (4)饮酒:饮酒时所摄人的乙醇在体内只能完全氧化,不能转化为其他物质。饮酒同时摄人的能量物质能较多地储存在体内,因此,习惯性大量饮酒者易发生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