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源遗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是一种雄激素依赖性的遗传性毛发脱落病。过去又称寻常秃发(Common baldness)、早秃(Alopecia Prematura)或脂溢性脱发(Seborrheic Alopecia)。AGA的发生和进展取决于内分泌因子和遗传易感性的相互作用。
雄源遗传性脱发的发病率因不同人种差异很大。白种男性发病率较高,并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已有多人报道自种男性发病率高达96%。华美人种相对较低,有报道说黄种人为61%,华美印第安人87%,朝鲜人14.1%。相对于白种人,黄种人大部分在青春期后能保持前发际线,脱发发生率低,出现较晚,进展也较慢。非洲士著居民发生雄源遗传性脱发的几率只有白种人的l/4。脱发对于一个人的性别和社会身份有着重要作用,明显的脱发常被看成是身体衰老、机能衰退的表现,使患者感觉自我形象不佳,缺乏自信。雄源遗传性脱发的发病原因并不完全清楚,其治也缺乏特效的方法,本文就其病因研究及相关治进展做一综述。
1病因及发病机理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的研究表明,雄源遗传性脱发是一种雄激素依赖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1.1毛发生长周期的改变:正常的毛发生长周期包括三个阶段:2~6年的生长期,2~3周的退化期和大约12周的休止期。通常情况下,生长期和休止期的比例为9:l。在AGA患者。毛发的生长期明显缩短,由于休止期的长短是毛发长短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新的毛发的专业长度远比原来的毛发要短,与此同时,休止期的毛发比例大幅上二升,进而导致大量纤细的毛发产牛,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明显的脱发。
1.2雄激素的作用Hamilton曾经注意到被阉割的人不会发生雄源遗传性脱发,服用睾酮可以使基因易感者的脱发程度加重,停用睾酮虽然不能使其重新长出头发,但却可以阻止脱发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表明,男女患者的游离睾酮和二氢睾酮水平均高于正常。
头皮和性腺、肾上腺一样,也是雄激素调控的靶器官之一.在雄激素代谢中,二氧表雄酮硫化物和雄烯二酮都主要在肾上腺产生,而睾酮和5a-二氢睾酮主要在性腺合成。二氢表雄酮硫化物和雄烯二酮有着较弱的雄激素活性,它们可以被代谢为活性更高的雄激素:睾酮和5a-二氢睾酮。在这一代谢过程中,共涉及到六个酶:类固醇硫化酶、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5—4异构酶、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5α-还原酶,3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和芳香化酶。
睾酮是男性体内的主要雄激素,女性较主要的雄激素是肾卜腺和卵巢分泌的活性很弱的雄烯二酮。睾酮和雄烯二酮通过5a-还原酶进行代谢和转化。睾酮转化为更强的雄激素二氧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雄烯二酮转化为稍弱的睾酮,部分转化为DHT。睾酮转化为二氢睾酮需要5a-还原酶介导,人体内有两种5a-还原酶同工酶,l型5a-还原酶主要分布于皮脂腺、胸背部皮肤、肝脏、肾上腺和肾脏;2型5a-还原酶主要分布于头皮、毛囊内(外毛根鞘较内层)和毛囊周围组织。睾酮和DHT竞争同一受体,DHT亲和力是睾酮的5倍以上。AGA患者前额毛囊5a-还原酶活性均高于扰部毛囊处,脱发区皮肤睾酮转化为DHT能力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代谢途径中,芳香化酶可以将睾酮和雄烯二酮转化为雌二醇和雌酮,从而降低雄激素的水平。女性头皮的芳香化酶含量约比男性头皮含量高出5倍,这可能就是男女性脱发表现不同的原因。
雄激素的发挥作用依赖于雄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是多聚复合物,此复合物包括了一些热休克蛋白,包括hsp90,hsp70,hsp56等等。此复合物酶控机制复杂,比如雄激素受体的的磷酸化和去硫化是配体一受体复合物激活的必要前提。雄激素及其受体复合物活化后进入细胞核,结合雄激素相关基因的启动序列,这一系列事件导致信号蛋白或受体的抑制或者活化。这些信号蛋白改变了细胞问进程,介导了毛发的生长或者脱落。在试管内,睾酮和DHT在一定品量和时间作用下,可以诱导真皮乳头层细胞凋亡。毛囊在受到睾酮刺激下,会释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会诱导产生5a-还原酶。
新近有学者研究发现女性雄源遗传性脱发患者雌激素与雄激素比例下降明显。进而提出假说认为女性雄源遗传性脱发的始动因素可能是雌激素与雄激素比例下降。
1.3基因的作用AGA的发牛和进展表现出了明显的遗传相关性。不同人种的发病率显著不同也提示了遗传的作用,但是具体的基因变异特征尚不完全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有人推测,AGA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更多的学者倾向于AGA为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在诸多相关基因中,雄激素受体基因的变异对雄源遗传性脱发的作用受到了较多重视。许多学者认为,雄激素受体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的q12)的多态性可能和AGA的进展和程度密切相关。在脱发区,町以发现雄激素受体基因的高表达。雄激素受体基因的内部或者邻近部位功能突变可以导致其高表达。Axel MH等研究证实,雄激素受体的基因变异是雄源遗传性脱发发生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受体基因变异中,其较外显子上GGN序列多次重复可能是其卡要变异特征。
ChambErlain等认为,AR较外显子上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与AR的转录活性旱负相关,但赵玉萍等研究表明,雄激素受体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可能不是男性型脱发的主要遗传致病因素。因此,其雄激素受体基因变异特征尚待进一步研究。
除雄激素受体基因外,还有一些基因引起了相关学者的注意。AGA和多囊卵巢综合征常共同出现染色体lOq24.3位置的CYPl7基因变异,体现出一定的基因相关性。研究发现,因为5a一还原酶缺陷而导致的假两性畸形不会出现雄源遗传性脱发,表明5号染色体SRD5A1基因和2号染色体SRD5A2基因与AGA相关。Garton等人报道了鸟氨酸脱羧酶的基因多态性与毛发生长周期相关。人类的鸟氨酸脱羧酶有两种功能不同的等位基因。作者统计了两种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与AGA的相关性。并认为这种多态性可能和AGA相关。BahtaAw等_研究发现脱发区真皮乳头细胞高表达P16(INK4a)/pRB,认为脱发区真皮乳头细胞对环境刺激敏感。
1.4血液及细胞因子的作用头皮皮下血流研究显示,正常人头皮皮下血流比其它部位皮下血流量多l0倍。早期男性AGA的头皮皮下血流量与正常人的年龄配对研究发现,秃发部血流比正常组少2.6倍。
周晴等随研究发现雄源遗传性脱发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相对指数等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雄源遗传性脱发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存在相关性,血液黏度增高、血瘀可能是本病发病机制之一。
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对毛发生长亦有重要调控作用。毛囊及其周围组织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产牛一些特异性因子,对毛发的生长发育和周期发挥调控作用。近来研究证实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存在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而且发现脱发与·些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异常有关,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 inn-like growth factor,IGF)。
2治雄源遗传性脱发的治方法五花八门,但迄今尚没有一种特效的治方法。
2.1非那雄胺(Fihasteride)是FDA批准的较个治雄源遗传性脱发的口服药物(1997年)。它是2型5a还原酶的特异性抑制品,能够不可逆结合2型5a还原酶,进而抑制睾酮转化为二氢睾酮,使血清及组织中二氢睾酮的浓度显著下降。二氢睾酮是一种有更高活性的雄激素,它不能被芳构化转变为雌激素,同时其对雄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比睾酮大5倍。二氢睾酮结合雄激素受体后进入细胞核,在核内控制毛发生长基因的表达,或促使毛囊过早成熟,生长期缩短,提前进入休止期。结果毛囊变小,毛发细小,进而致毛发脱落。非那雄胺能够把组织和血清中的_氢睾酮浓度降低60%以上。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能延缓脱发进展,并显著且持续改善毛发发长。
非那雄胺品量每天lmg,在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内可以看到毛发的生长,建议持续用药以取得专业效果,停止药物后效果可在12个月内发生逆转转。新近研究表明,对于二氢睾酮偏高的26岁以下的患者,非那雄胺效果更为确切。非那雄胺治后不仪增加头发的数量,且毛发长度、直径及色素均有增加,故其覆盖头皮的面积显著改善。如果12个月后仍看不到有效,则进一步治是无益的。药物相关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性欲减退及阳痿,中止或者继续用药过程中,这些不良反应消失。